文丨旧故麻袋信汇网
当杨贵妃饶有兴致地伸出纤纤玉手想要触碰那颗“血色”荔枝,却被紧接着的“安禄山之子献舞”夺走关注而收回了手时,银幕内外同时升起一股刺骨的荒诞。
这一幕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,深深扎进了每一位观众的心里:岭南的汗血、官场的倾轧、百姓的哀鸣,最终不过沦为华清宫宴席上几颗微不足道的水果,太讽刺了,再回想起那句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”,顿时让人百感交集。
《长安的荔枝》影版一上映就迎来一波好评,不可否认,大鹏作为非科班出身的导演,10年拍出6部电影的努力值得被所有人看见,而且大鹏导演的作品质量都不差,为了支持大鹏,即便时间有限,我这个“牛马影评人”还是抽空斥巨资去了电影院。
看完电影,先说结论:电影整体完成度很高,有高光,有泪点,与剧版相比,聚焦主线,节奏紧凑,忠于原作,但毛病还是不少,如果调门起得太高,接不住的,电影也没有网上营销号吹嘘的那样给力,只能算得上是“半部好片”。
先说好的部分。
擅长塑造底层草根角色的大鹏,很适合饰演李善德这种九品小吏。
愣头青,认死理,坚持做自己认为对得事,只有明算科的专业技能,纯技术型学霸,心思单纯,无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升发财的投机钻营上,不懂官场上的门道和弯弯绕绕,为官十几年,升迁无望,甚至还因为自己的刚正不阿得罪了不少人。
在上林署,由于李善德太能算账,又不通人情世故,上林署的人从未捞到过什么油水和好处,所以无论是刘署令这个顶头上司,还是那帮整天摸鱼混日子的同僚,都不待见他。
以至于刘署令接到“从岭南运送荔枝鲜到长安”这样的烫手山芋时,第一时间就把这锅甩给了李善德,还伙同上林署所有人联合做局,让李善德顶包了这份掉脑袋的差事。
李善德从一开始的怀疑,到中间半信半疑,到被众人吹捧着签下文牒,再到酒足饭饱后的得意、满足,最后发现“荔枝煎”变成“荔枝鲜”的绝望,李善德那颗“悬着的心终于死了”。
为保性命信汇网,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,奔赴岭南,利用数学专长反复测算路线与保鲜法(如分枝植瓮、盐水冰镇),历经四次失败,最终以“三十匹快马接力、双层陶瓮隔温、整枝运输”的方案压缩运输时间至11日。
最后20分钟才迎来真正的高潮,荔枝转运成功,按理说这个九品小吏即将迎来人生中的巅峰时刻,加官进爵指日可待。
可李善德深知“转运荔枝”背后付出了什么,才会在想要把“转运荔枝”这件事做成每年的常规事项后,不顾生死,直言忠辩。
圣人一句“贵妃想吃荔枝鲜”搭上了多少人的性命?驿站跑死的马、荔枝园砍光的树、流离失所的百姓、勾心斗角的官场,所谓盛世荣华,到头来不过是权力的游戏,相当讽刺。
最后问出的那句“国家和荔枝,孰轻孰重?”,是李善德一路走来的心声,此时的他已将自己和家人的身死置之度外,也早就没了初到长安时的意气风发,从唯唯诺诺的小吏到鬓边斑白的觉醒者,李善德的“长安梦”碎。
大鹏和的那场对手戏,看得还是让人过瘾的,李善德是这场闹剧的亲历者,与高高在上的上位者视角不同,他看到的是民间疾苦,看到的是百姓难安,他针砭时弊,直言不讳,不畏强权,为的是叫醒这些“装睡的人”。
可此时的大唐已经“病入膏肓”,岂是一个小人物动动嘴皮子就能救治的。
杨国忠有金佛金杖,庙里拜的也是他这尊“活佛”,他享受权力带给他的“只手遮天”,至于大唐会变成什么样,蝼蚁什么活法,并不是他关注的重点。
李善德也终于看到的是盛唐外衣下的黄粱一梦,知道自己这辈子不可能“融入”长安了,大唐没希望了。
电影试图用李善德这个小人物的视角,去剖开历史的大变迁时刻,试图以“荔枝”映照大唐衰亡,立意很好,马亲王的原作也很好看,讽刺到让人发笑,但电影并不完美。
那就再来说说“不完美”的部分。
《长安的荔枝》是大鹏和白客、庄达菲继《年会不能停》后的“二搭”,由于角色之间与《年会不能停》有不少相似之处信汇网,被网友戏称为“唐朝版《年会不能停》”。
但看了之后就会明白,完全不是那么回事,电影喜剧部分的喜感为0,相较于剧版小岳岳的喜感十足,影版更倾向于“严肃文学”,自始至终都没能让我“会心一笑”。
虽然为了缓解严肃的气氛,大鹏设计了不少“笑点”,但无论是大鹏被杨幂抽嘴巴子,“房贷压力”、“饼太大吃不下”种种网络梗,还是、付航等喜剧人上场时刻,都没能让我“笑”出来,反而觉得这些设计放在这里纯属浪费时长,笑点勾兑得很生硬,也很低级。
电影唯一觉得是彩蛋的部分是李善德为了转运荔枝,去各个部门盖章,原著作者马伯庸、导演贾樟柯、“网络梗王”大冰、帆书创始人樊登等人客串各部官员。
《长安的荔枝》剧版35集太长,中间免不了注水,但电影2小时时间又太短,前期节奏飞快,人物缺少孤光,甚至部分重要角色沦为工具人。
除了主角李善德之外,几乎所有角色都非常潦草,何启光、赵辛民这条线约存在感太低了,没有对故事产生任何影响,派杀手的不该是鱼常侍,该是何启光、赵辛民才对,没想到他们只是想在自己的地盘找李善德去“清算”,结果就是“一出闹剧”,不知为何这样安排。
宋小宝、付航、刘旸和香蕉园的两位大神,感情是来混个脸熟,消耗了大量节奏,特别是苏谅、阿僮两条线更是莫名其妙,感觉是被节奏推着走。
苏谅为何能与李善德从权钱交易转化成可贵的友谊,没有铺呈;李善德干了半天农活,阿僮就把所有荔枝保鲜之法全盘托出,过于草率。
鱼朝恩的动机更是让人无语,一开始想要抢功,夺了李善德的“转运之法”,后又因右相给李善德当了靠山,把“转运之法”交出来了。
可见鱼朝恩是不敢得罪右相的,区区一个“转运之法”都能让他吐出来,最后怎么敢安排伏击,他是不要命了,还在距离长安只有一小时的路程上安排,为何不在李善德出发时就派出杀手,不排除当时人马众多的原因,可他明明可以在空出的八个驿站随时下手,却偏偏要放在最后一程,太让人匪夷所思了,万一伏击成功,右相追查,不怕查出点什么吗?
李善德能带着荔枝,在一帮悍匪的围剿下逃出升天,只能说主角光环拉满了,毕竟正常逻辑,这伙人绝对能杀光最后几位转运荔枝的人,他们日夜兼程,本就已经到了身体能承受的极限,面对杀手的凶悍,还能身上不带重伤的安全出逃,那真是天方夜谭,是比“成功转运荔枝”更离谱的存在。
而“为官之道:和光同尘,雨露均沾,花花轿子众人抬。”这话不该从杜甫的口中说出,杜甫要是懂得“为官之道”,至于生活那么困顿,做官那么潦草吗?诗人是有自己的清高在的,他或许没有李善德那么没有情商,但一定不会去钻研这种东西,更不会去总结“为官之道”,这太不符合杜甫人设了。
整部电影前半段讲述“职场牛马”的艰辛,后半段讲述“江山社稷”的腐败,但前半段太浮了。
我相信作为喜剧导演,大鹏不可能不知道这么拍会出问题,但他还是这么拍了,为什么?和电影的主旨一样,明知“运鲜荔枝”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为什么还要运?而大鹏这么做就是为了迎合制作方的市场需求所做出的妥协。从这一层面看,电影更讽刺了。
回看马亲王的原作,他用11天写完《长安的荔枝》这部小说,恰好和李善德运送荔枝的时间相同,他想说皇权,想说为官之道,想说盛唐官僚体系的腐败与底层个体的挣扎。
为什么“从岭南转运鲜荔枝”这样的需求能从皇帝口中传出,他是傻X吗?并不是,皇帝就是想看看,即便自己提出了一个无理的需求,下面能做到什么程度,揭露晚唐权力系统的荒诞。
杨国忠的“不费国库一文”实为将成本转嫁百姓,一出闹剧,层层盘剥,增设“荔枝附加税”,逼农户破产,他那句“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”,更是将官僚体制的黑暗体现的淋漓尽致。
李善德因质问杨国忠“劳民伤财”,全家流放岭南,讽刺的是,次年安史之乱爆发,长安权贵多死于战乱,而李善德因流放幸存,躬耕荔枝园,过上了幸福恬淡的田园生活。
听闻长安陷落时,他边吃荔枝边痛哭,为什么哭?
为少年时做过的长安梦而哭;为身陷长安不知所踪的好友杜少陵而哭;为劫后余生的清醒而哭;为功名利禄一场空而哭;为终见盛世溃于权贵私欲而哭……
我很喜欢电影中木棉花的设计,是李善德对妻子信守的承诺,也暗含着“转运荔枝”一路上付出的血汗与牺牲,既是私人的情感信物,也是平民的精神图腾。
李善德策马入长安时木棉花飞散的场景,被称为“年度最浪漫镜头”,红色花瓣如血如尘,承载着沉重代价。
荔枝终会腐烂,王朝终将倾颓,而木棉花以柔韧之美承载血泪之重,在权力碾压的缝隙中绽放出不被驯服的生命力,它是平民血汗的底色,也是乱世中未被磨灭的人性微光。
网眼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